《Doctor 異鄉人》(닥터이방인)

 

作為一個關注脫北者議題的人,我曾經對《Doctor 異鄉人》滿有期待,期待此劇讓更多人了解脫北者的情況。雖然我從未看過像李鍾碩的脫北者,也不評論此劇是否只利用脫北者作招來的愛情故事,但劇中脫北者被南韓人歧視或生活困苦的場面,卻每天在南韓社會中發生。

早期逃到南韓的脫北者有完全不同的待遇。當時南韓政府沒有完整的脫北者政策,根據1978年《英勇軍人特別補償法案》,按脫北者分為五級,按他們在北韓的職業和價值而提供補助和保護,他們甚至可以與脫北前在政府或軍隊的職級任職南韓政府或軍隊。由於這些人主要是因政治意識形態而逃離共產政權,加上他們出身政府或傳媒機構高層,帶著珍貴的情報來到南韓,故此他們均被國民視為人民英雄。亦因如此,當時南韓國民沒有對支援脫北者的政策產生負面情緒。

 

事情到九十年代便出現變化。由於冷戰結束和南韓經濟蕭條,南韓政府在1993年修訂法例(包括以《脫北者法案》取代《英勇軍人特別補償法案》),減少對脫北者支援。此外,1994至1998年北韓大饑荒亦改變脫北者的身份。當時北韓發生大規模饑荒災難,造成超過二百萬人死亡。雖然北韓政府稱饑荒為「苦難的行軍」,要求北韓人團結面對困難,但是經濟一直沒有起色。故此,北韓人民甘願冒著巨大的風險,如被北韓政府槍殺,也要選擇逃走,向這個國家投下「不信任的一票」。脫北者不再像過去因意識形態而逃到南韓,而是解決溫飽問題。同時,脫北者不再是左右北韓政局的黨政軍高層,反而是農民或工人為主。他們大多缺乏教育和技能,在抵韓後需要更多的支援。

現時,脫北者抵韓後一般需要到統一院接受為期三個月的適應課程,由民主教育到如何使用提款機也包括在內。南韓政府亦同時向脫北者提供一筆過和每月津貼,以讓他們更容易適應新生活。

 

可惜事與願違,大部分脫北者像劇中由Sistar寶拉飾演的李清利初到南韓時一樣,從事勞動工作,甚至是3D工作(Dirty, Difficult, Dangerous)。根據南韓統一部資料,脫北者去年的月均收入為141萬韓元(約10,700港元),只是普通南韓市民(218萬韓元,約16,500港元)的64%。而失業率亦高達9.7%,是普通市民(2.7%)的3.6倍。原因是他們的技能難以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南韓,即使部分脫北者在北韓從事技術工人,但那些科技和技術在南韓已經是嚴重落伍。加上,他們因口音和文化不同而容易被僱主歧視和剝削。最後,南韓社會重視群體和關係,脫北者缺乏社交網絡,令他們在職場上更缺競爭力。在南韓,讀哪一間高中或大學、來自哪一個地區往往是求職的關鍵,甚至比求職者的能力更重要,因為聘請者會優先照顧同一間學校的後輩或來自相同故鄉的朋友。脫北者沒有這些條件,而且他們普遍不喜歡與其他人或群體交流,加上他們不願意與其他脫北者聯繫,令他們難以得到有利求職的資訊。

 

脫北者

 

劇中描述脫北者的情況每天也在發生,即使生活困苦,大部分脫北者也積極地生活,因為這裏有在北韓得不到的自由和溫飽。就像英國天空新聞台(Sky News)五月播放的紀錄片,一位受訪脫北者道出在南北韓生活的最大差別 : 「這是自由的問題。在北韓,你不能自由地說話。在這裏(南韓),你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。」

 

原文出處http://www.vjmedia.com.hk/articles/2014/06/18/75697

arrow
arrow

    dksopn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